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18-2019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2020北京十中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一(上)10月月考语

一、诗歌阅读

1.(1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3)“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4)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草木知音吴征镒

吴晶晶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

结缘草木

这位一生与研究植物的科学家家里什么植物也没有种,那些花草树叶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他的脑子里。

“现在我的身体不行了,做不了什么事情了。我搞了一辈子植物学研究,仍感到学无止境。”这位老科学家说。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古话说的是要尽力探索草木的本源。吴征镒院士曾亲笔书写了这八个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一块石头上。

他经常对年轻人讲述这八个字的意义,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吴征镒和植物打交道,第一位启蒙老师竟是家里的后花园。那时才五六岁的他最爱去花园里玩耍,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让他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这个小时候喜欢琢磨花花草草的孩子,后来竟成了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大植物学家。

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践行着“极命草木”的精神。

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这样的赞誉来自于吴征镒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还是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艰难,或是在动荡的“文革”时期,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

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在茅草房里创建了一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筒建成的植物标本室,这个极为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两万多号标本;他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

他还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各种属的文献记载,以及这些植物的分布,完成了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成为后来《中国植物志》最基本的资料之一。

“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博知识的真正学者。”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评价吴征镒。

“摔跤冠军”

植物学研究离不开野外考察。吴征镒以花甲之龄,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塔什库尔干沙漠里的仙人掌与他说着只有他才懂的语言。

植物王国云南更是吴征镒考察最频繁的地区。每逢雨季,云南的红土地让这位植物学家可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

“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叫‘摔跤冠军’,但是他满不在乎,因为摔跤还给他带来过意外收获。”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周俊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文山考察,吴征镒在密林中摔了一跤,当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发现了一棵白色寄生植物,仔细一看就认出是“锡杖兰”,这是中国植物分布的新记录。

他总是自己做最基础的工作,从野外考察,到写出名录,再带领大家分科分属编写。除了植物的名称,科、属、种,定名人,发表日期,分布区及用途外,他还详细描述历代植物文献中的记载,一丝不苟。和吴征镒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说,吴老是真正“沉在下面”做学问的科学家。

壮心不已

直到耄耋之年,吴征镒仍在关注着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动态,与国内外有关植物学家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与身边的助手、学生交流信息。

“这一年多来,他的眼睛不行了,耳朵背,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工作3个小时。”他的秘书杨云珊说。

2003年、2004年、2006年,吴征镒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三部共计430余万字的专著;2007年,他在91岁高龄的时候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

当得知自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后来居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

92岁的吴征镒,爱着每一片绿叶,他的生命之树也因此而常青!

(摘自新华网2008年1月8日,题目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懂(méng)

忸怩

帐蓬

然而止(jiá)

B.磨(zhuó)

(jì)

窸窣

离群索居

C.耄耋(mào dié)

邀(yīng)

安详

无可辩驳

D.心(qián)

(zā)

笼罩

屏气静神

(2)吴征镒从事植物学研究的事迹和精神让我们深深感动,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小标题

事迹概括

精神品质

结缘草木

吴征镒从小与草木结缘,一生践行“极命草木”的精神。


中国植物的“活字典”


注重积累,坚持不懈。

“摔跤冠军”



壮心不已

耄耋之年的吴征镒依然坚持工作,要多带年轻人,给大家做垫脚石。


(3)文章标题中为什么称吴征镒为“草木知音”?

3.(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迷 失

头发稀少,却梳得纹丝不乱,抹了发蜡后飘出的是雪花膏的香味,两个肿眼泡像熟透了的柿子,短袖衬衫扎在藏青色的长裤里,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仿佛不肯松手似的握得好紧,不晓得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是“丁老七”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也就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乍看上去,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我是在陶瓷厂的包装车间见到他的,此时,刚打响上班铃。许多先他进厂的老同事都跟他打招呼:“丁老七,眼睛都睁不开啦!”而其他人则称他为“老七师傅”,或叫他“丁师傅”。然后,大家叽叽喳喳,说东讲西,一天的工作就宣告开始了。

“丁老七”方才还在挤眉弄眼和大家开玩笑,转眼间,像变魔术一般,就换上了白色围裙,坐上了绞草凳。我注意到,他的那双手与众不同,巴掌极宽大,像蒲扇,如胡萝卜样粗的手指已经变了形,想来定与职业有关。他绞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令我目不暇接。

按镇上民间的叫法,陶瓷包装称之为“绞草”。几乎所有瓷器都是用稻草来包装的,故在每年的秋收后,便可见到远乡四邻的农民一车车将禾秆运到镇上来卖钱。通常绞草的程序并不复杂,以包碗为例:十只为一摞,先做草把子,把碗理整齐置于草把子上,用草结两头扎紧,再用禾秆卷筒,又扎一次较宽的草结,起到美化效果,最后用篾打几道箍,别上写有品名等级的标识,便算完了。手艺好的师傅绞的草,无论怎么扔都不散,就是从二层楼高丢下去,里面的瓷器也准保不会破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一直以来,绞草师傅是受人尊重的,颇有几分威风。更何况,彼等前辈里还出了个在镇上赫赫有名的郑子木,此公在清嘉庆年间为争取绞草工人的生存待遇,视死如归地穿戴起衙门大堂上烧得通红的铁靴铁帽,用生命换来罢工胜利,也为这个行业刷了金。从那以后,全镇的绞草工人都系一条白围裙,以示永久的祭奠。

车间主任对我说,“丁老七”是包装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早在六十年代技术等级评定时,最高级为八级,他就评上了七级半。于是,大家都不叫他的大名,直接就叫他“丁老七”了。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数都数不清。逢年过节,照行规,徒弟们都会买些烟酒糕点上门去孝敬自己的师父。尤其是在过年时,徒弟们前脚跟后脚地去拜年,他老婆酒糟冲鸡蛋都忙不过来。

在那个漫长的夏天,作为厂团委的挂点单位,我天天都去包装车间,一来二去,我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中午吃饭就端碗过去陪他闲扯。

直到那时候,我才弄清楚陶瓷行业分工细、派别多,干绞草这行的属杂帮,以南昌人为主。“丁老七”才八岁便入了这一行,从南昌乡下到镇上时,连草结都打不紧,要不是师父庇护,早被老板赶跑了。一个八岁的小孩讨口饭吃实在艰难,好在他勤快,肯吃苦,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

“不跟你吹牛,我是跑过大码头的。”他炫耀地说。他把橱里的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拿出放在腿上,取了一个信封出来,从里面倒出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都是在上海、武汉等地的留影。照片里的“丁老七”穿戴齐整,一幅风华少年的姿容。在把信封放回包里时,他又掏出“劳动模范”奖章、“先进生产者”奖状,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翻看扉页,上面有赠送者的签名。“丁老七”得意地说“不晓得他是哪个吧?跟你说,原来他是我们厂的军代表,好有名,老八路,后来调去北京了!”

掰着指头算算,“丁老七”在这一行干了四十多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出风头的就是为前来厂里的首长表演。那次他把餐具、茶具、酒具等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物件混在一起包,不到半个钟头就完成了。然后,他让两个徒弟将包好的这一挂瓷器从一米多高向下丢,摔在地上,然后开包,竟无一件破损。首长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技艺高超。“丁老七”一讲起这段,便摊开来与众不同的一双宽大巴掌,眯着一对肿眼泡,沉醉在昔日的荣光中。

可到后来,“丁老七”竟然被废了。听说陶瓷包装实行革新,用纸箱、泡沫取代禾秆,打包机、泡沫板占据了包装车间的显眼位置。“丁老七”对此极为排斥,添了许多无名之火,上班后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那种叫设备的庞然大物,他钟情的是禾秆,是篾条。好多人都劝他要看开些,要跟上时代,英雄总还会是英雄。可他不为所动,鼻子一哼,说“老子不做了!”于是跑到厂劳资科办了买断工龄手续,自己选择了下岗。

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厂里见到过“丁老七”。

又过了几年,我在镇上报社门口看见一个保洁员,穿了件环卫工人的黄红相间的马甲,口袋里插了瓶农夫山泉。可瓶里装的是自泡的茶水,泛着啤酒样的泡泡。那人左手拎着可翻动的垃圾箱,右手握把夹垃圾的铁火钳,时不时停下脚步望一眼擦身而过的车水马龙,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乍一眼,我几乎没有认出这是曾经熟识的“丁老七”。

(取材于梅坚《瓷器人物》)

(1)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考查     检查        B.视察      检查

C.视察     检验        D.考查      检验

(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老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在作者看来他“一副基层领导派头”,官腔十足,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

B.“丁老七”并不是丁师傅的本名,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在表达对丁师傅高超的“绞草”技艺的钦佩与赞许。

C.陶瓷厂用纸箱、泡沫代替禾秆,用打包机取代“绞草”工人纯手工劳作,这场包装革新遭到了“丁老七”的抵触。

D.“丁老七”从受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变为一名环卫工人,对“丁老七”这一人生际遇,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

(3)“丁老七”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4)作品结尾处对“丁老七”的描写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题目“迷失”的含意。

(6)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行当”(即传统的手工技艺劳动)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些“老行当”生存发展的看法。

三、作文

4.(40分)根据下面材料写作。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茵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吃苦把成功的门推开了,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到处是开门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请以“                         的门推开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恰当理解题目,选材合理、新颖,自定立意,写出事件波澜。


2019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

一、诗歌阅读

1.(1)D.将“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写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D.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深思”的内容。

(2)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应该是“稻束”,因为“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中心话题是“你们”,就是“金黄的稻束”。

(3)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辛勤劳动的劳动者的形象相联系,母亲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这个意象不仅真,而且美,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4)首先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将“稻束”拟人化。这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如母亲般辛勤劳作的人的精神的赞美与思索。诗人用了“不过是”“而”等语气,在诗人看来,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一种永恒。

 

(1)D

(2)D

(3)“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作者又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联系起来,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赞美劳动的母亲。

(4)最后几句,把流逝的历史比成流淌的小河,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进而提升至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考。“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永恒的思想结晶,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

 

赏析:

     诗的开篇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说明秋天丰收的景况,继而用一“站“字将稻束立了起来;接下来用“疲倦的母亲“这一意象来做隐喻,把母亲比做金黄的稻束,二者在性质上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象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另外,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接下来写到了收获日的满月,由“满月“来衬托人们因丰收而喜悦的心情。下面作者又给了我们一个苍茫辽阔的意境。但似乎作者并不是单纯的在描写环境,“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就可以看出似乎有一定的哲理蕴涵其中。也许是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吧。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又再一次将母亲的伟大体现出来。稻束在秋天的田里沉思,也就是母亲在沉思,她在沉思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却可以略窥一二。母亲在秋天里看见丰收后她的心已经满足了,她可以毫无怨言了。她用母爱换来了丰收。

   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更进一步提升对母亲的赞美。

二、现代文阅读

2.(1)A.“懵”读音应为“měng”;“蓬”应为“篷”。B.“藉”应读“jiè”。C.“应”应读“yìng”故选D。

(2)从“结缘草木”部分内容看,吴征镒从小与草木结缘,一生践行“极命草木”的精神,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体现了他“不忘初心,敬业”的精神。在“中国植物的‘活字典’”这节中,要找出表现“注重积累,坚持不懈”这一精神品质的内容,联系文本看,他的“活字典”的赞誉来自“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而且“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他还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各种属的文献记载,以及这些植物的分布,完成了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成为后来《中国植物志》最基本的资料。简要概括事迹即可。在“摔跤冠军”这部分,写的他的事迹有“吴征镒以花甲之龄,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他总是自己做最基础的工作,从野外考察,到写出名录,再带领大家分科分属编写”,表现他的一丝不苟,锲而不舍。在“壮心不已”这节中,概括的吴征镒事迹是“耄耋之年的吴征镒依然坚持工作,要多带年轻人,给大家做垫脚石”。涉及内容是“这一年多来,他的眼睛不行了,耳朵背,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工作3个小时”,“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后来居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表现他的无私奉献,淡泊名利。

(3)文章标题中为什么称吴征镒为“草木知音”,首先要明白“知音”的意思,“知音”是指知己,是对事物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联系开篇内容可知。“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吴征镒对植物非常熟悉,而且很懂,这是称为“草木知音”的原因,结合内容具体作答即可。

 

答案:

(1)D

(2)

小标题

事迹概括

精神品质

结缘草木

吴征镒从小与草木结缘,一生践行“极命草木”的精神。

不忘初心,敬业。

中国植物的“活字典”

在艰难时期也不放弃研究,自己创建标本室,自己编写并且抄录整理文献资料。

注重积累,坚持不懈。

“摔跤冠军”

坚持野外考察,经常摔跟头,仍不放弃,还带领大家一起整理考察结果。

一丝不苟,锲而不舍。

壮心不已

耄耋之年的吴征镒依然坚持工作,要多带年轻人,给大家做垫脚石。

乐于奉献,淡泊名利。

(3)因为吴征镒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所以称他为“草木知音”。

3.(1)视察: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察看: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语境,从“前来”“首长”可知是上级来现场检查工作,所以选用“视察”。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检验:检查验看,检查验证。根据语境,包装好的瓷器从高处往下摔,然后开包查看是否破碎,来检查包装是否结实牢固,含有“验证”之意,所以选择“检验”。

(2)A.“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理解不当,这段的外貌描写写出了丁老七衣着讲究,注重外表,并无贬义。

(3)“丁老七”绞草技艺高超,深受大家的敬重;他重情重义,对师父始终怀有感恩之心,有着传统手工艺人的美好品质;他极重视名誉,把奖章、奖状等都随身携带;他注重仪表,活得自信而有尊严;他思想保守,只求守成,不求突破,在时代的变革面前无能为力;等等。

(4)反映出“丁老七”人生经历的变化,从人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到一名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表现出“丁老七”被迫失去他引以为傲的绞草工作后的痛苦茫然,和小说开篇活得自信而有尊严的“丁老七”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了作者对时代发展中传统手工艺人命运的思考。

(5)“丁老七”固守绞草的传统手工技艺,拒绝接受技术革新,在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被淘汰。“丁老七”在新时代失去了曾经的价值,他痛苦茫然,不知何去何从。面对时代发展的冲击,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手工艺人该如何生存发展,作者也感到困惑,难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6)这些老艺人,这些行当,都是手工时代的产物,在机器时代不再具备实用意义。当然,文化意义还是有的,而且时代越久远,其文化意义也就越浓厚,因为人类是情感动物,需要怀旧,需要用久远的时间来安放心灵,这些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老行当都是我们安放心灵的最佳道具。这些老行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